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院80周年暨纪录片《我从延安来》开机

www.xibuxinwen.com(2018-07-12)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7月10日上午10时,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之大型纪录片《我从延安来》拍摄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隆重举行。

 
  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陕西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秦腔文化研究学者孟建国,著名书法家雷珍民,西北大学教授李刚,著名作家商子雍、商子秦,陕西广电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晓,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李生茂等特邀嘉宾出席,并与陕西戏曲研究院老艺术家吴德、院长李梅、党委书记常树华、艺术总监李东桥一起为开机仪式剪彩。
      中国音协名誉主席、省文联主席赵季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专门发来贺信预祝开机仪式及系列庆典活动圆满成功。
 
  开机仪式前,各位嘉宾、老艺术家和干部职工纷纷向陕西戏曲研究院老院长马健翎雕像献花,表达对马院长的敬仰、感恩之情。
    赵季平在贺信中说:“我在剧院这片沃土上生活工作了21个春秋,这里是我音乐人生的重要起点。剧院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集大成之地,是红色革命戏曲文化重镇,这里聚集了大批善良、纯朴、聪慧的优秀艺术家,乃至于我的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在剧院80周年生日之际送去我深深地祝福一一祝系列庆典活动和大型纪录片《我从延安来》拍摄圆满成功!”
 
  杨晓阳在贺信中说:“我从延安来,诞生于陕甘宁的红色摇篮;我从延安来,秉承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本血脉;我从延安来,不忘初心80载;我从延安来,再创辉煌树新风,作品优质出人才。80年的历史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继承创新民族文化与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独具面貌的发展之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用出作品、出人才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书写了80年的合格答卷。祝贺剧院80年的峥嵘岁月以及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文化成果,祝贺剧院对新时代、新文化的巨大贡献。”
    开机仪式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首先致欢迎辞。她对莅临开机仪式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李梅院长深情回顾了剧院八十年光辉灿烂的历程,她说:“作为党和政府从革命摇篮中带出来的孩子,剧院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发展于和平发展的火红年代,振兴于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时期。她始终追随党的步伐,尽心尽职、全心全意投入党的艺术事业,与中华民族的兴衰休戚与共,与伟大祖国血脉相连,与社会大众共同进步。”展望未来,李梅院长表示,剧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益求精,潜心磨砺,努力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做出剧院应有的贡献。
     肖云儒高度肯定了戏曲研究院八十年的艺术成就。他说:“‘我从延安来,要到群众中去;我从延安来,走向新时代’,这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80年来始终坚持的道路。在漫长的中国戏曲历史长河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及其前身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把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输入中国戏曲文化的第一团。这些红色基因,坚持了八十年,到今天,已经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路径,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以人民为立足点,反映时代生活,反映百姓生活,反映革命生活。代表剧目有《血泪仇》《中国魂》《梁秋燕》《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等。第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改编历史剧或者新编历史剧。代表作有《赵氏孤儿》《游西湖》《杨门女将》等。第三,艺术家们始终坚持‘两个讲话’的精神,深入群众,与老百姓相结合。延安文艺座谈会中专门引用了柯仲平先生对民众剧团非常受群众欢迎的介绍。如何找到民众剧团?沿着鸡蛋壳就能找到,足见老百姓非常拥护。近十年,戏曲研究院开展了“西安天天有秦腔”惠民演出活动,剧院的演出巡回全国各大高校,深入广大的农村、工厂,让秦腔真正与老百姓结合。第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中国传统戏曲打造品牌样板和平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高原、高峰相结合的艺术家群落,有精美的作品群落,有一整套关于传统戏曲革新创造的理论研究和观念及戏曲艺术良性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五,在市场经济时代,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日益在市场拓展中打造市场品牌。”
     孟建国表示戏曲研究院八十年的辉煌在于:第一,研究院具有红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基因,不仅在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而且为传承发扬秦腔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戏曲研究院开创了中国革命现代戏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画卷上堪称独一无二。第三,戏曲研究院承担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发扬光大秦腔”的历史重任,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第四,八十年来,戏曲研究院以演员演奏员培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相信戏曲研究院一定能在八十年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创造新的辉煌!
    雷珍民在讲话中说:“八十年来,戏曲研究院一直以海纳百川的气势,聚成人才荟萃、薪火相传的戏曲高地;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改革创新,形成剧目纷繁、精品迭出的舞台大观。新时期以来,剧院继续为弘扬陕西戏曲而不懈努力,“西京三部曲”和持续十年之久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成就卓著,声名远播,已经成为陕西响亮的文化名片。”他表示,书法界的很多人都热爱秦腔,喜欢秦腔,秦腔艺术发扬光大,对秦人是一种鼓舞,对三秦书法界也是一种鼓舞。振兴秦腔、发扬秦腔,是我们陕西人、西北人的共同使命。
     商子雍表示,秦腔与秦人血脉相连,无法割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创作、演出了数百部脍炙人口的戏曲佳作,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特别在现代戏的创作上,殚精竭虑,成果累累,在中国民族戏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刚从秦商与秦腔的关系入手,在阐述秦腔之于秦商的重要性以及秦腔随着秦商在全国的流播等观点之后,指出戏曲研究院作为秦腔发展史上的重要院团,为秦腔文脉的积存和秦腔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吴德老师,在剧院工作了近70个春秋,对剧院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代表老艺术家上台发言。吴德老师饱含深情地回顾了一代又一代剧院人在以马健翎为代表的剧院领导的带领下,不懈努力,精益求精,进行着革命文艺的实践和民族戏曲艺术的创作。他表示:“纪念剧院八十华诞,就是要大力发扬延安的革命传统与精神,遵循老一辈革命家和艺术家的足迹,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大型纪录片《我从延安来》的拍摄,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本片将以陕西戏曲研究院建院八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为时间纵轴,以陕西戏曲研究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主要内容,经纬交织,生动详实、系统科学地展示我院始终不忘为民初心,永远牢记服务使命,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拍摄团队将饱含深情、心存敬畏地投入具体拍摄,拟在延安、西安、马栏山等地实地取景,计划通过与多位离退休干部及老艺术家进行面对面访谈,对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图片、文字和实物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陕西戏曲研究院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和光彩华章。
    记录是为了永恒的纪念,纪念是为了未来的传承,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陕西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之际,陕西戏曲研究院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拍摄这部伟大的红色纪录片,不仅是对戏曲研究院八十年历史的影像化再现,而且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践行革命文艺的精神传承,是对党的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为弘扬主旋律、引领价值观而兢兢业业、不懈努力之精神情怀的一曲赞歌!
     大型纪录片《我从延安来》开机仪式的顺利启动,正式拉开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这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积极响应、密切配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相关活动的具体实践,旨在“重温革命传统、唱响延安精神;坚持文化自信,服务一带一路;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进而向全世界生动鲜活地展示陕西红色文化魅力,宣传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成果。
 
    开机仪式由陕西广播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东安主持。我院离退休干部、老艺术家代表、全体干部职工共500多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中央及陕西地方数十家新闻媒体到场采访、报道。(记者张栢溪)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