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能源 > 正文

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平台--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综述

www.xibuxinwen.com(2009-07-16)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科学怎么才能真正成为最广大民众行为中的力量?科学价值怎样或者在什么程度上真正实现?回答这样大的问题,先要从很多小问题着眼。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腾飞举世瞩目,但腾飞能否实现可持续,科学普及,在此时,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一场全民科普行动,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加紧进行。

    国家科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科普是个大工程,它的目的是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但要想做到提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建设。国家在中长期科技工作发展纲要中实际上对科普工作部署了三个重要任务。第一是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第二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第三是建立良好的科普管理运行机制。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科普能力的建设。什么是科普能力建设?按照科技部有关人士的解释,包括场馆建设、人才培养、管理组织能力和传播能力以及公众服务。这就引伸到本文要探讨的话题——科普基地。专家说,没有这样的基础平台,科普很可能是句空话。

    科技部文化交流中心科普处处长徐佳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了这样一个统计数字:截至2006年底,我国省级和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科普基地共1629个。

    在统计这个数字的时候,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还没有计算在内。2009年5月,经过申报、评选,53个单位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让人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国土资源科学文化,大张旗鼓地进入国家大科普序列中。一向被认为艰涩难懂的地球科学,建立起了一个大的系统表达平台。

    国土资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有关人士称,计划要在一个五年期间,建成200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我们是打造一个多功能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土资源管理需求和百姓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的需求”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和资源保护三个类型。

    7月8日,记者来到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的办公室。采访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姜建军说,我们是在打造一个多功能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土资源管理需求和百姓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的需求。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公众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科学素养,既是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也是提高百姓科学文化素养的强烈需求。

    姜建军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非常艰巨,要抓好这项工作,当然应该依托法律法规,但是,如果再加上依托科技,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省力、更高效、更快捷。从这个角度讲,科技应该而且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挥重要作用,这个作用,通过科普的方式,才能深入人心,才能遍地开花。

    说“能够”,是因为从历史上看,无论土地、地质矿产还是海洋、测绘领域,我们都有丰厚的科普基地的资源。

    我们已经有精英荟萃的研究单位,这些研究院所拥有近百个各类实验室,甚至还有“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等国际知名的地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这些研究基地,如果进一步延伸下去,向公众开放,就能成为绝佳的科普研究场所。

    我们有众多的地质博物馆、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末,全国有各级地质类博物(陈列)馆70多个。这些年,各地方新建的地质博物馆更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博物馆集结了大量的矿物岩石标本,真实记录了地球的故事,历来都是科普的重要场所。

    我们还有一批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的地质公园。自2000年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到现在,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建成125处,其中20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这些公园,过去更强调保护功能。而今天,作为科普基地,它的科普价值将被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

    姜建军说,我们之所以将科普基地定位在这三个类型,目的就是将积累下来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加以完善。如果这三个类型的基地建设好了,就能形成一种强势的科普力量,无论对于提高公众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素养,还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顺利运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管理和特色,是科普基地的两个关键,我们的硬件并不输于别人,输给别人的,是软件,比如运行机制,比如文化创意

    虽有科普资源,但一直以来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科学普及的理念和导向问题。我们有优秀的科学实验室,但很少有人乐意花时间精力利用这个资源,将它同时打造成科普场所,让它发挥对公众的科学传播作用。

    二是管理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些年,由于各省财政状况比较好,相当多的国土资源省厅大兴建设博物馆之风,建博物馆本来是好事,但有的地方醉翁之意不在酒,名是建馆,实则要地,在偌大的建筑物中,展品只摆放了很小的空间。一些地质公园,得到了称号,就放松了质量。

    三是特色和创意问题。更多的科普场馆只贪图面积大、规模大,缺乏有特色的活动。面貌千篇一律,形式单一。中国很多风景区是重要的地质遗迹,但在导游的讲解中,只是演绎出空洞的神话故事,完全失去了科学价值。

    徐佳军曾带一批西方科普专家参观中国的科普场馆。外国专家先是大吃一惊:没想到,中国的科普场馆如此恢宏。进去参观一圈回来,却又不以为然,评价说:形式太单调陈旧了。这件事让徐佳军感慨万千。坦率地说,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像中国政府这样以如此大的力度支持科普。我们的硬件并不输于别人,输给别人的,是软件,比如运行机制,比如文化创意。

    如何整合科普资源,让科普有可以发挥的基地、有百姓喜欢接受甚至乐于参与其中的平台,在国土资源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目的就在于此。

    国土资源部把科普建设提到议事日程

    2009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出台这个《办法》,时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积极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的科普作用,有序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

    按照这个《办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工作两年开展一次,而科普基地办公室就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

    科普基地命名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荐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通知》,得到各省(区、市)的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60多家申报单位准备了厚厚的推荐材料。

    4月19日、20日,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办公室用整整两天时间,召集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系统相关单位和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负责科普管理工作的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评议。

    5月22日,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发布仪式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出席仪式并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牌匾揭牌。重庆自然博物馆、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等6家单位作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单位代表参加了发布仪式。

    成功者各有各的经验,第一批科普基地尽管摸着石头,但是顺利地过了河,而且表现很精彩

    53个单位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者。记者参加了专家对第一批申报者的评议咨询。会上,专家提出,水平还显参差不齐,有待完善系统的管理、监督、奖励机制,有的材料准备比较粗糙,对门槛和标准、范围和后续的产业化等等,提出了很多意见看法。

    但是所有人都肯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这是一批很有示范作用的科普基地。

    会后,记者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他们说,第一批科普基地以不同的特色,展示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拿得出手的水平。

    以下是从第一批科普基地中选出的几个范例:

    中国地质博物馆:融合传统与现代,体现历史与实力,代表国家地学类科普场馆一流水准

    坐落在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无论是从历史、人才还是从典藏系统、研究成果上论,都不仅称雄亚洲同类博物馆,而且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创刊于1981年的《地球》是中国唯一的地学科普杂志,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已成为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品牌,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巡展、科普咨询等各种地学科普活动,使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河南地质博物馆:强调公益性和现代化,全年免费开放,开馆不到一年,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58万人次

    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楼旁边,一座样式新颖的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隶属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展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展览面积4200平方米,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地震海啸感受剧场、巨型标本矿石林、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展馆展示和收藏了河南几乎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及古生物标本,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的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5万多件。展厅内循环播放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原创三维动画影视片;18部科普著作进入了多媒体查询系统;设有《有奖知识问答》、《河南地质遗迹搜寻》、《寻找宝藏》、《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恐龙拼图 》等项目,与观众形成互动;火山喷发、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岩溶洞穴、露天采矿、金矿开采等30余处仿真景观模型令参观者耳目一新。

    2004年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重新组建,定位目标就是公益性和现代化。2008年4月26日,该馆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不到一年的时间,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58万人次。如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已成为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与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有责任心的科学家积极履行社会宣传教育义务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和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

    自2007年批准建设以来,该实验室每年组织30场左右的学术讲座,接待数百人参观。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实验室充分发挥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通过电视台、报纸以及讲座的方式宣讲地震、震后地质灾害预警防治方面的知识,消除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使其更好地投入抗震救灾中去。在震后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巡查期间,发现多处隐患点,通过宣讲地质灾害知识,避免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二次伤亡。

    湖光岩科普基地:地质风光好,科普管理更好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西南18公里处的湖光岩科普基地,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每年有65万人次以上的游客来这里参观。

    湖光岩科普基地受到科普专家的关注,首先是因为地质风光独特。1997年,经中德科学家考察确定,湖光岩玛珥湖是距今14万年~16万年前由平地火山爆炸后冷却下沉形成的玛珥式火山湖,是迄今全球保护最完整的火山口湖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由于受四周火山堆的保护,湖光岩玛珥湖不受外界水系干扰,长期自然沉积形成的湖底沉积层,真实记录了10多万年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情况,并蕴藏着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中国玛珥湖研究的起始地和中德两国科学家在亚洲挑选并合作研究的第一个玛珥湖。

    为湖光岩科普基地添色的,是优势地质资源的利用。这里设有火山博物馆、地震馆、科普长廊、多媒体演播厅、地质沙盘、火山喷发演示等科普教育设施。其中,火山博物馆面积约2100平方米。近年来,该基地在抓好科普设施及各项配套工程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注重软件建设。一是不断完善基地各项管理制度。推行目标管理,将年度科普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科普馆和有关科室,细化到人。不定期跟踪检查考核,确保科普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设置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科普讲解员队伍建设。为抓好科普队伍建设,实行对外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定期举办科普讲解员培训班和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目前,该基地共有专职科普讲解员20人、兼职科普工作人员6人。三是制作科普教育光盘。四是对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给予更大的优惠,团体门票最低优惠为每张5元,仅为普通门票的10%。

    结束语

    在记者采访结束时,各省(区、市)科普基地授牌活动正如期进行。

    姜建军告诉记者,为了完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目前,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委托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办公室正抓紧进行几项工作:第一,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指南》的编写工作;第二,尽快建立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网站;第三,策划召开2009年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学习交流会。他告诉记者,科普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远的谋划。命名只是手段,后面更艰巨的任务是管理。对已命名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有跟踪监督的要求,每两年进行重新评估,要杜绝拿了牌子就完事的现象。(责任编辑:赵凡)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