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陕西资讯 > 正文

陕西3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全国第四

www.xibuxinwen.com.cn(2013-01-19)来源:未知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在北京举行,陕西省共有3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四位,处于历年最好水平。

    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我省共用4个项目荣获二等奖,西安理工大学刘丁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尺寸电子级硅单晶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7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西安交通大学贾申利教授主持完成的“开关电器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及应用”等7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相关新闻:

    神木两项成果荣获全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近年来,神木县以打造“创新神木”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目标,不断加强政策扶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创新载体,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科学技术对神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详细

    最高科技奖揭晓 专家:基础研究反应国家科技进步

    2012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8日在北京授予了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郑哲敏院士以及中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

原标题:中国最高科技奖首授军工装备专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九次空缺

  2012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8日在北京授予了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郑哲敏院士以及中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这也是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设置13年来第9次空缺。

  201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院士和王小谟院士颁奖。

  年近90的郑哲敏院士告诉记者,获得最高科技奖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我想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这次能够荣幸地获得这个奖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以及)科技界特别是力学界,但是也很惶恐,因为你有了这个名誉就有一份责任。”

  作为首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军工装备专家,中国现代预警机奠基人王小谟院士告诉记者,他在科研领域不断进取的动力是兴趣和责任感。“觉得动力来自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自己的兴趣在里面。国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你,我们应该给国家争气,况且我们能够做好这些事情。”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都是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代表。这一奖项设立13年来,共有22人获此殊荣。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80岁,分布在航天、农业、计算机、医学、稀土、石化等众多领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以往,很多获奖者都或多或少地将这笔奖金用于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科技发展,并将科技确定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被视为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且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当日的大会上,习近平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 “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今年,除最高科技奖以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分别授予了330个项目及五位外籍科学家,获奖项目数量较去年有所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8日的大会上表示,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坚持把科研重点放在产业发展的前沿,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下大力气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在高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取得重大突破。”

  从本年度获奖项目中不难看出,惠及民生和文化产业的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如“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直播系统”、“京津城际铁路工程”等就在老百姓生活中的科技项目都榜上有名。

  不过,象征中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3年来第9次空缺,也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对此,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告诉记者:“我个人认为,基础研究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得出结果的一件事情,不是像短平快的项目那样一日之功、一时之功能够做出来的。所以说,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了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自然科学奖大奖空缺,但不少科技工作者支持这种宁缺勿烂的做法,他们认为严格把关才能确保这一荣誉权威可信。

编辑:西部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