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文化 > 名家视角 > 正文

摄影名家胡武功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特别选出“十大影响中国摄影师”

www.xibuxinwen.com(2018-10-29)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摄影名家胡武功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特别选出“十大影响中国摄影师”
       编者按:
       “把人的主体性摆在真正主体的位置上”——这是胡武功先生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其摄影作品的最大特色。需要提醒的是,不但精选出的摄影作品我们要用眼来“品”,其个人创作体会我们更要用心来“读”。品读出一个摄影家对纪实摄影艺术的执着坚守与娴熟表现,我们就少了许多浮躁与困惑,就找到了应该遵循的方向。 

洪水袭来之际(1983年)获1984年最佳新闻照片奖、全国好新闻特别奖

      摄影家档案:
    胡武功,  1969年正式从事摄影工作,40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摄影的改革与进步。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积极推行纪实摄影运动,主张用摄影关注现实,记录历史,揭示人性。先后发起和参与策划《艰巨历程》、《中国人本》、《中国民间体育》、《中国纪实摄影20人 》、《丝绸之路》等大型摄影展。
      出版摄影文论和作品集12部,参与主编大型中国影像图书5部,作为总策划人与央视合拍22 集大型高清系列纪录片《时代写真.时光》一部。
      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2006年被中国摄协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麦客赶火车

露宿街头的麦客(1986)
 
胡武功,西北汉子摄影人
冯建国
      认识胡武功先生,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今年“5•12”,王武云先生“纪念汶川抗震救灾十周年摄影展”在古城平遥举办,我应邀参加。在王武云先生那座小院里,我遇到了一位精神矍铄、面容清癯的先生,谈吐不凡,挥洒自如,很有学者风度。经武云先生介绍,知道眼前这位先生,便是驰名中国摄影界的胡武功先生。
      胡武功先生1949年生于西安,曾任部队新闻摄影干事、《陕西日报》摄影记者、主编等,现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摄影实践上,他主张立足本土,用摄影关注现实、记录历史、揭示人性。曾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并出版摄影文论《摄影家的眼睛》、《影像的力量》;摄影作品《藏着的关中》、《告别老西安》等。
      胡武功先生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而陕西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来帝王将相、名人名家辈出。穿过历史的长廊,从久远的司马迁、柳公权、杜牧到当代的路遥、陈忠实、  张艺谋等等,许多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电影家,都诞生在这里。而在中国纪实摄影的版图上,以胡武功为领军人物的“陕西摄影群体”,也像一柄特殊的标杆,别具风骨,独树一帜。
    在中国摄影界,“陕西摄影群体”是一个响当当的存在,胡武功作为“陕西摄影群体”的重要代表,被人们称为是“摄影救国军”,“黄土高原上的堂吉诃德”。他们自发组织全国性的理论研讨活动和“西北风”影展,坚守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积极推行纪实摄影运动。他们自喻为“西北风”,傲然挺立于影坛,而胡武功先生,便是扛起这面大旗的重要旗手之一。

父亲(1986)

吹手(1986)

独子时代(1984)
      “西北风是从黄土高原上刮来的,它不能不带着黄沙和黄尘,它不能不带着特定地域的文化积淀,它不能不带着时代的印记和省人的气息,记录和见证苦难,也把使命感融入期间。”这是胡武功先生发自内心的感慨。在他看来,每一幅有艺术创新价值、有史学建树、有独立思考维度的摄影,其中蕴藏的艺术观念、历史信息和文献价值,都是摄影师用影像对历史的学术丈量、文本关照和视觉存留,是对当今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录和现实生活的个体见证,并且体现出影像面对未来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烧陶俑的人  (1994年)

四方城  (1996年)
      1965年,16岁的胡武功考入西安美院附中并开始接触摄影,他当年纯粹“拍着玩儿”的随手之作,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如今已成为了历史的宝贵记忆。也正是时代的帆板,划开了他执着前行的航道。少年时的胡武功,梦想是进入西安美院读大学,不过风云际会,他被直接分配到了部队的宣传科。虽然阴差阳错,却从此正式与摄影结缘,部队转业后进入一家新闻媒体,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记者生涯,成为了时代大潮里的记录者和探寻者。

热恋 (2014年)

俯卧撑(1997)

进城人(2001)
      对于喜欢探索与实践的的胡武功先生而言,摄影不仅是他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手段,更成为他对时代和自我进行反观和认知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安康采访时突遇特大洪水,职业记者的使命感促使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洪水现场。后来,这张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的《洪水袭来之际》,获得了首届中国最佳新闻摄影奖及中国新闻特别奖。

踩背  (1997年)

等生意(1996)
      “把人的主体性摆在真正主体的位置上”,这是胡武功先生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其摄影作品的最大特色。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这个理念,对纪实摄影持一种认真的态度,既不戏谑,也不亵渎,总是将自己的照片为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他的作品可能缺乏艺术创造,但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成为中国摄影文化具备的精神品质,凝筑起揭示人格、人性、人情、人的精神世界纪实摄影的灵魂。

古装戏(1989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胡武功先生始终坚持本土拍摄,他的作品题材内容丰富,在人文、民俗、地貌、山水皆有丰厚的积累。在摄影过程中,他并不强调外在形式的冲击,而是在平实质朴中,带有西北风和黄土地的基因——凛冽、深切、悲悯。朋友们曾跟他开玩笑说,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了兵马俑。他自己也随声附和,说道:“黄土地上的人,就像大自然的风雨把黄土地塑造成千沟万壑一样,看看张艺谋、陈忠实并   不英俊的脸,就知道生活在祖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是怎样的一个种群。”

棋摊  (1995年)
      多年来,胡武功先生先后出版了《摄影家的眼睛》,《中国摄影四十年》画册、《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并参与编辑了《摄影美学初探》,参与策划了《艰巨历程》《中国人本》等。1990年以后,他开始注重大型专题的长期拍摄和积累,先后拍了《渭河》《山村洋教》《秦晋峡谷》《太白山》《麦客》等大型摄影专题。1997年与侯登科、邱晓明合作出版了《四方城》,随后又出版《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等著作。

雨中曲  (1989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胡武功先生带领他的“陕西摄影群体”根植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把属于时代转型期的欢乐与荣光、生存与尊严、焦虑与迷茫,把他们对中国和自我的观照,对社会风貌和生活现状的认识与思考,通过镜头下的西部麦客、乡村记忆、藏着的关中,一样样地记录下来,安放在了历史的影像档案中,而且也从未停止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

摇头舞 (1999年)
      战斗正未有穷期,胡武功先生是一位战士,也是一位棋手,他是一个可以用生命捍卫立场和尊严的人。他对时代、对摄影有着很深的忧患,他依然像那股西北风,带着风的凛冽和黄土高原的豁达,思考着、耕耘着。对于他的摄影作品,我们不仅要用眼来欣赏,更要用心灵进行品读,从中品读出一个摄影家对纪实摄影艺术的执着坚守与娴熟表现。如此,我们就少了许多浮躁与困惑,就会在旗帜下面找到了应该遵循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西部新闻网李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