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文化 > 名家视角 > 正文

著名书法家长孙锦和他的书法理论

www.xibuxinwen.com(2016-03-07)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张丽)长孙锦,亦名,长孙云桂。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师协会常务理事,香港中华艺术家协会荣誉会长,北京东方翰林书画院副院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翰丹堂美术馆特聘艺术顾问;客坐教授,中华国礼中心签约书法家。

长孙锦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几十年来潜心钻研,犹以行书、草书、榜书见长,其行草书挥洒自如、刚柔相济;榜书凝重自然、浑厚遒劲、书法作品曾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获奖。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长孙锦书法欣赏
  作品多次出展韩国、法国、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入编中华名人大典、中国当代文人书画辞典、中国当代名人书法大典,作品经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研究决定,收入《中国艺术大家》一书,并被载入《国家名人档案》。部分作品被上海图书馆、北京荣宝斋、李时珍药物馆、香港汲古斋、加拿大美术家协会、法国卢浮宫等多家单位及书画爱好者收藏。近年来主要活动于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四川和海南等地。曾在咸阳、杭州、柳州等地办过个展。

和美院罗铭教授深切交谈

与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合影

和著名书法家尹燕青将军在笔会现场

向杭州北高峰释印旭住持赠送作品

原陕西书法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崇人在作品展现场

杭州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西冷印社刘江在作品展现场

和西安美院教授黄申发老师在西安美院建校60周年庆典合影

长孙锦书法理论一:浅谈草书的美学特征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是书法之美。草书则是我国的五大书体之一,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变迁,它的艺术之美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与认同。因为它具有其它书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融笔法的灵动多变为一体,能给人以意犹未尽的艺术享受,从而为人们所青睐。

  一、草书有着恢宏的气势。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涨潮时,咆啸奔腾而来,如雷霆万钧,力量无穷;退潮时俏然而去,有如抽丝;一旦遇上风暴则倒海翻江,气吞山河。那流利奔放的线条,起伏跌宕的点画,重如崩云,轻如蝉翼,柔如抽丝,萦绕缠绵,润如春雨,燥裂秋风,苦如寒冬无湿色,抑如坠石落地,嘎然而止。扬似飞瀑流泉,一泻千丈。结字的正奇呼应,章法的疏密大小及黑白变化之大,波澜壮阔,气势非凡,给人以生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遐想。

  二、草书有着与音乐一样的节奏和激情。音乐是音乐家通过音符的高低跳动。强弱变化和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显明的节奏和韵律,谱写成传大的乐章,其粗扩激昂如巨浪翻滚,能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与音韵令人陶醉,甚至以无声胜有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现给观众,给人以听觉的冲击,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而草书则是凭借着书法家用笔在纸上的纵横运动,行笔的轻重起伏、提按收放、顿挫跌宕,偃仰徐疾等各种手法,加之以黑的干湿浓淡与枯润,结构的疏密大小变化,以及章法上的分墨布白等,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杰作。其节奏和韵律充分彰显出书法家的激情,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从而同样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有人说,从“形以感目”的角度看,音乐是无形的书法,那么,书法则是无形的音乐。从“音以感目”角度看,如果说音乐是有声的书法,那么书法则是无声的音乐。

  三、草书有着绘画一样的构图。人们常说“江山如画”可见绘画之美超越于现实。画家能画出不朽的杰作,是因为他巧妙的通过线条的疏密分布,色彩的浓淡演渲染,构图的虚实布白,以及所描绘的物象,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草书则运用了“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奥理,使作品在构图上获得美感,如草书作品中,除点画的粗细轻重、结构的大小正奇对比外,其疏密、虚实要比其它书法更强烈,有时字与字奏的很紧以显其密,有时一笔细细的悬针竖拖得很长,占据了几个字的位置,留出大片空白,以显其疏,草书微妙的将绘画构图之妙理触于其中,且显示出书法的不同魅力。

  四、草书有着相互对立的和谐之美。草书的个性特征非同一般,其个性突出,神韵贯通。书法家通过自己的点画行笔始终在枯涩湿润,险绝平稳,欹正逶迤、空旷密集,墨白浓淡、粗扩纤细之间无不追求与体现着对立与和谐,其整体和谐的勃勃笔姿,那因锋造意的遒劲意兴,灵秀中不乏清竣之气,挺拔中不乏朗润之貌,章法端庄典雅,气韵流畅生动,从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形态各异,动静有如、神采飞扬的和谐与跳动之美,草书的这种独有的魅力能给人留下意境幽远的遐想与美的享受,如同美味大餐,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草书的变化与节奏更为突出,如若死水一潭,缺之动感,缺之灵性,缺之神韵,缺之变化就失去了草书的美妙旋律。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观其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生兽骇之姿,鸾午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呼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呼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谦犹,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去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扭挫于毫芒。”从多方面形象的把草书与大自然现象融洽,对草书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对草书之美感描述的何等显明。当然各人的审美意识不尽相同,有的以雄健为美,有的以秀丽为美,还有的以奇为美,以拙为美,甚至还有的以丑为美……,但总体意识离不开变化,离不开节奏,离不开对立与和谐,如果少了变化与节奏,少了对立与和谐,则没有什么美可言了。审美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变。古人以“和”为美,现代人由于两方文化的融入,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发生了骤变,由古典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长孙锦书法理论二:书法与民族文化心理浅探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道:“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共同心理结构”。虽说所有的传统艺术都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某种形式的表现和形象化,但就内在积淀的历时性与深刻性来说却不尽相同,徜若我们借助于艺术窗口窥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在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传统文化心理情绪最为凝聚的那个点,笔者认为:惟独书法最具集中性和典型性。

  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书法是从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且最早成熟于东晋、至今逾热且无预言家敢言其何日降温的艺术。当我们试图透过古典诗词来窥究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时,至多可以窥察到来时为止,因为它自身的弱化和消解,失去了作为解析今人与古人心理同构的工具的作用。由此我们发现:书法生命的亮点正好凸现在“人”与“生命”这一人文背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书法无不在各个层面上实现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价值观,这里就其价值取向由低到高分述如下:

  一、身心活动的存在需要;

  身体活动是个性生命存在的低层次需要和必须条件,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也并非唯独今人明白,认为写毛笔字只是手臂活动的事肯定是外行,通身力到说向来无非议,唯清人何绍基的汗充夹背一说,为徐悲鸿所不纳。对于书法的健身养生功用,常被人忽略的一点是:它那伴随节律的深呼吸,说从事书法的人练气功是重复性劳动,肯定是深明此理的人说的。“人命互重,有贵千金”是孙思邈常说的一句话,中国历史上哪个思想流派的人都可以,也必然要在书法这座“养生殿”里舒筋展骨,体会一下“我动故我在”的感觉。

  二、文化认同的归属需要;

  天人合一一直是传统哲学和文化中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它不仅仅限于人与宇宙自然,而且包含着人与人和人与他人所处于其中的社会群体。传统文化中人的概念,既是独立的个体性存在,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群体中的关系存在.

  “尽己之性”说的是个体要不断丰富、充实乃至先美;“尽人之性”是说要将个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人”,就是要在这样的对立和矛盾中取得谐调和统一。

  大家知道,书法艺术的载体——文字,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语言,它约定俗成。古今书家即使最具创造性,无一例外地会受到文字和“法”的约束,所谓的书法之“法”,正是群体社会共同认可的美学准则和规范,这里,所谓的书法家个人成就,正是以广泛的社会性群体认可为前提,不论书法家的主观愿望是兼善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是欲入世还是出世,“以此终其身而名其后”大概是固有的内在动因,“名其后”或“为世所名”、“为世所重”正是一种将自己归属于社会、归属于历史的深层心理积淀,这种文化回归心理正是以将个人融入社会群体的协调统一为契机的。

  三、自足大乐的审美需要;

  如果不是从工业化社会竞争的角度鄙夷小农经济的话,我们会意外发现“知足常乐”这句听腻了的口头禅,它的根系实为传统文化中沉重的积淀物所维持。传统哲学似有一种寻内不寻外的特点,“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咏良知》),反映在艺术上,则是“从”和“自足”相联系。《论谙•述而篇》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贱,于我如浮云。”被当今有人视作万能的金钱,儒家认为如果不义的话,那实在是过眼烟云,他们要的是从粗茶淡饭中体会到的那种自在的“乐”,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那么多国人皓首穷年、朝临暮写、一沓一沓、一摞一摞、节衣缩食而又池水尽墨,挥毫不止的感人样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了解儒家这等自得其乐的苦乐观,何以理解那么铁砚磨穿的国人!

  绘画可供悦目,诗词自供赏心,书法熔文学、书法形式、自我情感渲泻于一炉,赏心悦目而又“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何乐而不为?“涉乐方笔,言哀已叹”,行草亦可任情恣性,得意处“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解缙),悬壁自赏,拍案叫绝,连呼神妙,此乐何及!况且此等“乐”,为一笔在手,一纸在桌,闭门谢客,独于我属。

  四、理想人格的完善需要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论语》)。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终极关怀之处,那就是理想人格的完善。笔者日复一日地临池不止与精思详审以至人书俱老,同传统哲学中通过自我修持以至人格完善,看样子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迎合。这种形式的迎合加深了我们对其内在同质同构的深信不疑。

  对于最普通的下层老百姓来说,“乐”远没有“书”(法)来得“和者盖众”,比起“乐”来,“书”更多了一层仍属传统文化精神中固有的“独”的品格,“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大宗师》)既然是对情性的疏导和净化,那么,书法文学内容和潜移默化作用,想必人所共如,作为文学内容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它借助于书法形式(点、线、笔法,章法等)而发挥,此时书法形式则被利用作为载体;作为书法长河星汉灿烂中的星串作用;也就是将自身作为构筑书法大厦的柱石,书法为国之瑰宝,个人智慧与汗水结晶,一旦为社会认可,亦可成为艺术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的一页,从而成为历史的永恒;作为时代成就的参与者,发挥其在社会中的审美愉悦和精神调节作用,成为社会稳定、繁荣乃至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

  所以,对多数人来说,书法是自我实现的最后一道精神归所,“人书俱老”一说,是把生命终界同艺术终界重叠起来,织成尽善尽美的人格理想境界,当其时,回眸一笑,那不仅是自己自我修养的一条漫长旅程,昔日生命的再现,更是自我尊严和人生理想境界的观照。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