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重庆资讯 > 正文

改善民生大事吸引众多关注目光 世界为重庆叫好!

www.xibuxinwen.com(2010-09-30)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用两年半时间,投资3000亿元,办好十件民生大事,受益人群超过2000万。 

  很快,这一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吸引众多关注目光———

  《南风窗》、《联合早报》和《中国青年报》等中外媒体称:这是“具有重庆特色的‘民生十条’!”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等“重庆观察家”则将其描述为:“重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次全新尝试……”

  9月19日,国内外多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汇集重庆,参加主题为“重庆实践与亚洲发展新模式”的高层论坛,聚焦重庆7月推出的“民生十条”。

  会场内外,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驻华大使,来自内地和香港的多位专家,对重庆公租房建设、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关爱留守儿童等改善民生的举措赞不绝口。他们说:重庆所追求的,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更有民生的改善、百姓幸福指数的提高。

  观点一:

  改善民生,让重庆更加阳光

  “重庆是一座充满阳光的城市,一座让人兴奋的城市。”

  19日,谈起自己的重庆印象,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这样形容。

  之所以有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源于重庆的“民生十条”。

  马苏德说:“第一次听说‘民生十条’便深受震动,没想到重庆能如此关注改善民生,这值得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亚洲各国借鉴和学习。”

  他认为,“民生十条”好比是“城市发展宣言”,它告诉人们———幸福之城所需要的不仅是经济的迅猛发展,更需要关照社会各阶层幸福,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更多人体会到快乐。 

  马苏德说,“民生十条”是重庆践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佳写照,很多举措都值得亚洲其它地区学习。如致力于消化农村劳动力、呵护留守儿童、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住房、让城市安全可靠……“这种以民生幸福为核心的城市理念值得广泛推广。”

  与马苏德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尼泊尔驻华大使塔卡·普拉萨德·卡尔基。

  他说,重庆以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高速发展,这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基础。

  卡尔基认为:“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民生十条’正是重庆以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尝试。”

    观点二:

  改善民生,重庆率先而为

  “重庆是4个直辖市中第一个出台解决民生问题一揽子措施的城市……”

  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他说,重庆的“民生十条”展现出一种科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非常值得推崇。

  他从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在政策层面,“民生十条”体现出经济与民生发展的互补———“改善民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民生十条”之间,本身也有互补性。例如,“修建公租房”和“农民工转户”之间就是互补的。

  崔之元分析,有人担心,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大量农民进城会导致住房紧张,进而减缓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现在,重庆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其使用不受户籍限制,这就给农民工转城市户口提供了基础。

  在制度层面,“民生十条”实施有较强的制度保障。

  以修建公租房为例,既需要大量土地,也需要充足资金。目前,包括北京在内,这两个瓶颈都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合理的制度保证。

  重庆则不同。2002年,重庆建立了土地一级市场,政府直接调控土地储备。资金方面,大量投资由重庆国资委统筹承担,同时吸收各种社会基金,这就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观点三:

  十件大事,条条具体可行

  “‘民生十条’,条条具体可行,是重庆改善民生行动的一大特色。”

  这是新华社原副社长、全国政协委员马胜荣教授对“民生十条”的感受。

  他认为,“实”是“民生十条”的最大特点。

  “就是想具体事,干具体事”,马胜荣说,“重庆改善民生能干得这么实在,非常不易。”

  有人说,中国现在不缺乏高谈阔论的战略家,而是少了能踏踏实实干实事的人,“重庆在改善民生上的举措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回应。”

  与马胜荣类似,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重庆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未来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联系起来,关注最广大老百姓的呼声。”

  来自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则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上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说,重庆的增长以解决民生为着力点,即依靠民生型内需消费增长模式,而不是依靠出口的外向型增长。而且目标具体、思路清晰,只要拥有很好的执行力,就可以取得预想的实际效果。

    观点四:

  改善民生,确保公平正义

  发展,除了改革开放,公平正义也是动力。

  盖洛普咨询(中国)首席咨询顾问吴涛博士认为:“重庆改善民生正是为了用公平正义这种方式,为社会发展挖掘和寻找新的前进动力。”

  他认为,有了公平正义,社会的发展就会加快,因为公平正义本身也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来自香港《亚洲周刊》的资深媒体人纪硕鸣更是对此推崇备至。 

  他直言:实践证明,只有公平正义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才能赢得人心,才能迸发出创造生产力的动力,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他说,重庆市委、市政府花大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就是对这种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他认为,重庆现在进行的系列实践,以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紧紧围绕民众的尊严和生活幸福展开,这就是在维护和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民生十条”彰显科学发展理念 

  “五个重庆”、“民生十条”、3400亿总投入、惠及3200万市民、20万机关干部结“穷亲”……几个月来,随着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一个个事关民生数字频频出现、吸引眼球,催人奋进。用两年半时间,办好十件民生大事,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攻坚新目标、为民新举措。

  “民生十条”是市委、市政府在重庆发展新阶段秉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愿景。

  直辖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民生,届届接力,做了大量顺民意、赢民心的大事好事。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重,也由于发展本身带来的不平衡,重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发展与民生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重庆各级执政者在深入思考、认真求索。实践启示我们:经济发展与造福民生,二者其实是双向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让民生的改善拥有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民生的改善能造福百姓、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须知,发展本身就包含民生的发展,也一定要体现在民生的改善上。“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发展不能改善民生,那就不是“硬道理”,而是“没道理”。执政者只有努力从“GDP崇拜”的政绩观中摆脱出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执政。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委、市政府出台“民生十条”,下决心解决民生问题,是从党的执政宗旨出发,彰显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民生十条”是“重庆模式”的民本价值的彰显。

  市内外不少有识之士认为,“重庆模式”正在形成,它主要由四大内在因素构成,包括“唱读讲传”、“三进三同”、打黑除恶和十件民生大事。“民生十条”,切合重庆的特殊市情,既是“系统工程”,又是“组合拳”,着眼于造福重庆人民。“民生十条”,体现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破解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民生十条”,投入的是真金白银,投入的是真心真情。3400多亿的政府总投入,每一笔钱细化到各个项目,统筹到位,这是一个政府对于百姓最厚重的承诺。可以说,“民生十条”,件件与百姓生存攸关,事事关系发展。例如,很多民生措施都集中在“三农”领域,“民生十条”体现为帮助农民致富,帮助有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因此抓民生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民生十条”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坚持不懈。

  市委、市政府关于“民生十条”的《决定》,向全市人民进行了公开承诺,“字字千钧”、“一诺千金”。几个月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围绕落实十条,不等不靠,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要干就干好,已取得初步战果。

  民生无止境。市委书记薄熙来说,“为老百姓办事,无论花多少钱、花多少精力都不过分。”各级干部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对群众投入真情,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惦记群众的利益,想群众所思所急,做群众所忧所盼。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关注民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石;改善民生,是执政者最大的政治。让老百姓过上有尊严的好日子,理应成为党员干部最大的价值取向。我们当履职尽责、无怨无悔,殚精竭虑服务百姓,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让重庆大家庭更富人情味,更加其乐融融!

  【市民心声】 

  渝北区公务员邓姝:

  现在的重庆,街道干净了、树多了、漂亮了;孩子在学校读书有校园民警,家长也放心了;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了,不仅方便了,花销也少了;中低收入的困难群众有房住了;一些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吃上了“爱心午餐”;长期困扰农民工的户口问题也解决了……连我在外地的亲戚来重庆玩,都说我们重庆真的变了!

  彭水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丁华祥:

  “民生十条”,着重于最贴近老百姓的住房、医疗、上学、养老、城镇户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民生;3000字的《决定》,每一字、每一句都写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字字句句都描绘了民生;3000亿的投入,每一分钱都是为老百姓所花,正如薄书记说的那样:百姓是衣食父母,为父母花钱都是正确的,真可谓是一分一毛都承载民生!在未来两年半时间里,我们重庆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潼南县双江镇高石村村民彭明江:

  从去年底起,市委办公厅的干部就和我们结成了“亲戚”,这不到一年,他们就来看望了我们好多次,送米、油、月饼。每次来了之后,他们翻干田、清沟渠、挖树坑,样样都干,不少人手磨破了皮,打起了血泡。

  “结穷亲”这个活动好,不只是金钱上给了我们帮助,还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重庆理工大学研二学生周超:

  明年我就将毕业了,面对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环境,我认为盲目地加入到求职简历“海投”大军当中,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9月6日,我在网上看到有83户微型企业创业者领到了营业执照、1.6万—5万元不等的创业扶持资金和创业扶持无抵押担保服务书,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合法经营权的微企。

  这个月,我们4人简直忙翻了,挨个儿跑完了市内各个汽车装饰市场摸情况,制作了创业投资计划书,估计下个月就能正式提交创业申请了!

     媒体聚焦 

  《中国商报》:重庆市提出的“民生十条”,之所以在市民和社会各界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和热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生十条”不是空泛无物的官话、空话,而是真金白银、一字千金。人们切切实实地看到,重庆市委、市政府打响了一场动真格的民生攻坚战。“民生十条”的思路是完全符合执政为民的宗旨的,重庆市重视民生所亮出的大手笔,其精神是完全可以复制,并予以推广的。 

  《21世纪经济报道》:重庆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让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单纯追求GDP,对市民住房、孩子上学、穷人看病等民生大事都考虑和安排妥当。

  民本社会,就是以民为本,使人民更幸福。这代表着重庆社会转型的方向,也代表中国社会未来的方向。把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重庆要继续探索。 

  《凤凰网》:重庆市委、市政府做了许多以“民”为核心的工作,把老百姓心里想要的东西研究得非常透彻,并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详实、有计划地分步实施的民心工程。这些项目的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现在,几乎每个重庆人都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开心,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重庆在民生方面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眼前利益不一定最高,但从长远看肯定好。在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中,重庆正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新模式。

  香港《亚洲周刊》:重庆开展干部大下访,动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要求领导干部找贫困户结穷“亲戚”,这解决的不仅是访民的实际问题,而且捡拾起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等传统价值。在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路途中,重庆正在探寻一条中国模式的新路径。

  新加坡《联合早报》:重庆公租房的推出,意味着目前中国国内城市住房供给主要由市场提供的单一供房体系,将被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并举的双轨运行机制所代替。没有设定户籍限制是重庆市公租房政策的一大特色,创下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各省市公租房建设的先例。(责任编辑:陈瑜)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